國家衛健委黨組書記、主任馬曉偉: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
《學習時報》2019年5月6日頭版刊發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、主任馬曉偉署名文章,全文如下:
沒有全民健康,就沒有全面小康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把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作為深化醫改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一以貫之的出發點、落腳點和根本價值取向,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,努力實現全方位、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了健康中國建設新征程,統籌謀劃、全面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,制定中央層面衛生健康政策文件近60個,各部門出臺配套文件260多個。分級診療、現代醫院管理、全民醫保、藥品供應保障、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逐步完善,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初步搭建,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降至新世紀以來最低水平,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已處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,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、質量、效率和滿意度持續提高。同時,我們也清醒地看到,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,人民群眾在看病就醫方面還有一些不滿意的事情。必須始終堅持政府主導、公益性主導、公立醫院主導的基本原則,更加聚焦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、最迫切的突出問題,讓衛生健康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。
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
“病有所醫”是重大的民生問題,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,解決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問題是深化醫改的主攻方向。經過多年不懈努力,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得到一定程度緩解,但還沒有根本解決。當前的“看病難”,主要難在到大城市大醫院看知名專家比較難,根本原因是優質服務資源總量不足、結構不合理、分布不均衡。“看病貴”貴在個人負擔較重,醫療、醫保、醫藥方面都存在誘因。
破解“看病難”,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衛生資源,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模式。一是加快推進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。在城市,按照“規劃發展、分區包段、防治結合、行業監管”的原則,建設緊密型醫療聯合體。在縣域,按照縣鄉一體、鄉村一體的思路,建設縣域醫療共同體。近期要重點建設100個城市醫聯體和500個縣域共同體。二是加強縣醫院建設??h醫院是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的制高點。實施新一輪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,重點提高腫瘤、心腦血管、感染性疾病等診療能力,推動在縣域內解決90%的農民看病問題。三是發展“互聯網+醫療健康”。推動醫療、婦幼、疾控、康復、養老等信息系統功能融合,加快落實評價標準和行業規范,完善價格政策。在遠程醫療已經覆蓋所有貧困縣的基礎上,繼續覆蓋所有醫聯體、醫共體,并延伸到鄉和村。四是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。突出重點人群和重點疾病,發揮家庭醫生貼近群眾、熟悉患者、服務便利的優勢,提供差異化服務,做好群眾健康“守門人”。
破解“看病貴”,必須“三醫”同向發力、聯動改革。一是完善藥品政策。通過“4+7”集中招標采購、抗癌藥零關稅、專利藥談判等,利用我國市場優勢大幅度降低藥價。做好降價藥品進醫院工作,讓改革紅利順暢傳導到臨床終端。二是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。研究推進國家基本藥物供應保障綜合試點,加快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機制,推動建立失信經營者黑名單制度、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等。三是加強公立醫院管理。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,提高醫療質量。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,提高效率。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,提高待遇。全面開展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,加強全行業監管。
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,努力全方位、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。這是對世界健康發展趨勢的主動順應,也是對健康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刻揭示,體現了從源頭上維護人民健康的新健康觀。
組織實施一批健康行動計劃。充分發揮愛國衛生工作有機構、有體系的組織優勢,加強健康城市、健康鄉村建設,實施健康社區、健康企業、健康學校等“健康細胞”工程,深入開展農村“廁所革命”等。倡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。實施國民營養計劃,合理膳食,開展“三減”(減鹽、減油、減糖)、開展“三健”(健康口腔、健康體重、健康骨骼),適量運動。倡導戒煙限酒,落實公共場所控煙措施。引導公眾心態平衡,帶著健康的身心實現人生的夢想。
聚焦重點人群,實施健康精準干預。推動“全面兩孩”政策落實,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,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。嚴格執行母嬰安全五項制度,加強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,積極推廣鎮痛分娩技術等,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防治等措施,守住母嬰安全的基本面。將健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,推動兒童青少年健康習慣養成,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,開展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早期干預,切實提高青少年體質,為一生健康打下好基礎。組織實施塵肺病攻堅三年行動,壓實地方政府職業健康監管責任和機構的主體責任,著力解決塵肺病人的醫療和生活保障問題。重視和強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綜合管理服務。積極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,建立覆蓋城鄉、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,探索建立老年人長期醫療照護制度,深入推進醫養結合。
堅持因病施策,優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。傳染病防治方面,落實遏制艾滋病性傳播攻堅計劃,實施好宣傳教育、綜合干預、擴大檢測等六大工程。實施遏制結核病行動計劃,重點防控校園聚集性疫情和耐藥結核。實施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危害行動。統籌做好免疫規劃,加強預防接種服務體系建設。實施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堅行動,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蟲病危害。更加重視慢性病防治。當前我國慢性病患者超過2.6億,慢性病所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7.8%,導致的疾病負擔超過疾病總負擔的70%。以癌癥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為突破口,采取綜合防控策略,促進預防、治療、康復、管理融合發展。近年來,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,成為重要民生“痛點”。實施好癌癥防治專項行動,強化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長效機制,推動重大科研攻關,形成多部門防控合力。
改善醫療服務保障質量安全
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,群眾健康需求快速增長,對健康的期望值不斷提高,不僅要求看得上病、看得好??;更希望不得病、少得??;看病更舒心、服務更體貼。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的“瓶頸”問題,2015—2017年,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深入開展“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”,以方便群眾為著眼點優化服務流程,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為重點改進服務模式,以引導優質資源下沉為手段補齊短板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在深入總結經驗基礎上,國家衛生健康委從2018年起,啟動實施改善醫療服務新三年行動計劃,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便民惠民利民措施,固化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組成部分,讓人民群眾便捷就醫、安全就醫、有效就醫、明白就醫。
一是建立健全預約診療、遠程醫療、臨床路徑管理、檢查檢驗結果互認、醫務社工和志愿者等5項制度,形成長效工作機制。二是創新多學科診療模式、急診急救服務等,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。三是適應分級診療制度,提供醫聯體內連續性醫療服務,大力推廣日間服務,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。四是注重廣泛應用信息技術,發揮“互聯網+醫療衛生”的支撐作用,實現健康信息“一卡通”,建設智慧醫療。五是拓展優質護理和藥學服務,注重人文關懷,弘揚職業精神,促進醫患關系更加和諧。
保障質量安全是醫療衛生工作的永恒主題。近年來,著力構建醫療質量管理控制體系,落實各項核心制度,我國成為“全球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”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。下一步,將進一步加強醫療質量安全法規體系建設,落實準入、控制和監管措施,依法懲治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為,保證醫療服務安全可靠,保障人民健康權益。
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
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數據,農村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占比40%以上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因病返貧、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,這個事情是一個長期化的、不隨著2020年我們宣布消滅絕對貧困以后就會消失的,要進行綜合治理,“靶向治療”。黨中央把“基本醫療有保障”作為扶貧攻堅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奮斗目標之一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最關鍵階段,將圍繞“基本醫療有保障”目標,進一步明確標準和內涵,實行分類救治,加強綜合保障,提升服務能力,讓貧困群眾有地方看病、有醫生看病、有制度保障看病。
強化兜底保障,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,努力實現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、大病保險、醫療救助制度全覆蓋,量力而行,實事求是確定保障水平。到2020年將大病專項救治病種范圍擴大到30種,基本覆蓋因病致貧返貧的重大疾病。
強化基礎建設,努力實現醫療衛生機構“三個一”,即每個貧困縣建好1所縣級公立醫院,每個鄉鎮建成1所政府辦衛生院、每個行政村建成1個衛生室;醫療技術人員“三合格”,即每個縣醫院每個專業科室、每個鄉鎮衛生院、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醫生。推進三級醫院“組團式”支援貧困地區縣級醫院。完善醫務人員下基層激勵和保障機制。
強化服務能力建設,讓貧困群眾少得病。加大重點傳染病、地方病綜合防控力度,著力整治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衛生問題,提高貧困群眾健康防病意識。在“三區三州”等深度貧困地區,把健康扶貧和防治措施結合起來,實行一地一策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,不讓任何一個群眾因健康問題而掉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