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保健品虛假宣傳的問題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這么說
我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正處在其誕生以來最難熬的困頓中,最顯現的三個特征是“產品倒灌”、“資本外流”和“信心動搖”,而近期一系列行政措施動向不僅未能緩解這一困境,反而有使之加劇之勢。期待“百日行動”之后監管機構配套出科學的長效機制,救行業于水火、還市場以活力、佑國人之福祉。
11日上午,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就“保健”市場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,以下為回答全文。
"保健"市場,近一段時間來,社會關注度高,群眾反映比較大。亂象比較多,危害大,必須加強整治。”保健“市場中有些概念確實也難以界定,市場上的保健品,有企業自己定位的保健品,也有在有關部門注冊的保健品,包括保健食品、保健用品,這里面虛假宣傳的成份確實不少,容易對老年人、兒童危害大。
有的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宣傳的作用,我聽到一些朋友講,家里的老人相信這些宣傳,當時買了保健品,子女回家就批評了,后來老人買了就不跟子女說了,自己買了就吃、就用。這項工作具有復雜性,取證難、認定難,宣傳效果欺騙性較大,整治起來難度也比較大。
從今年1月8日,13部門聯合整治,應該說取得了階段性效果。到3月1日,一共立案4865件,案值達到51.7億元。
我們提出是百日整治行動,但是這個整治工作不會局限于百日,必須長期進行,同時要加強科普宣傳,要改革現在的保健品注冊制度。更多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,實事求是,不能夸大。
中國自古以來就有“食藥同源”的傳統,很多食品對某一方面都起到了保健作用。大家都知道,吃棗補血,吃芹菜降血壓,這些說法有很多,很多食品都有傳統意義的保健作用,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,這個作用要實事求是地介紹。
特別是剛才說到,政府也不能在這方面為企業背書。我們將來改革的目標就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,擴大企業自我聲明的范圍。這個食品對身體有什么樣的好處,由市場來檢驗,由消費者來檢驗,減少政府的鑒定。
至于其他用品,這種宣傳就很難辨別,比如說這個鞋墊,說是保健鞋墊,怎么個保健法?沒有科學的評價標準。所以這種宣傳,一個是要從廣告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嚴格限制。必須要依法宣傳,不能夸大宣傳。對于出現的問題,造成的危害,要依法進行懲處。同時,特別要加強科普宣傳,使消費者科學認知。請我們的專家來講解保健方法,正本清源,使“保健”市場的宣傳能夠真正名副其實,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。